<output id="1i8db"><em id="1i8db"></em></output>
  • <td id="1i8db"><strike id="1i8db"></strike></td>
    <table id="1i8db"></table>

      <td id="1i8db"><option id="1i8db"></option></td>
    1. <output id="1i8db"></output><p id="1i8db"><strong id="1i8db"><small id="1i8db"></small></strong></p>
      <acronym id="1i8db"><strong id="1i8db"></strong></acronym><p id="1i8db"></p>
      聚商機,共發展,贏未來

      【石阡作家訪談】郭曉林:一個長不大的文學少年

      2023-06-01 18:07:29

      編前語:貴州省石阡縣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孕育了一輩輩作家詩人。近年來,一批石阡籍作家和石阡本土作家的作品走出山外、面向全國,不斷從高原向高峰攀登。為了記錄當代石阡作家創作歷程、展示石阡作家創作成果,更好地謳歌新時代、續寫新華章,特開設“石阡作家訪談”專欄。

      訪談記者:馬曉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石阡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

      作家簡介

      微信圖片_20230601104923 拷貝.jpg

      郭曉林,貴州石阡人,仡佬族,出生于1983年8月。寫小說、散文、詩歌,在《散文詩》等期刊發表過作品,代表作有《故園心語》《高原的麥子》《撐船少年》等。畢業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獲博士學位,中國社科院哲學所訪問學者,現為貴州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貴州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共產黨人“心學”與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高端智庫副主任。即將出版學術專著1部、詩集1部。 

      崇拜魯迅的少年

      郭曉林在小時候沒有什么玩的,每天都想著找點什么東西來玩。其父親在自家木房的屋頂橫梁上掛了幾個竹籃,他覺得很神秘,于是乘大人不在家偷偷用竹竿戳翻下來,希望里面有點什么好玩的。竹籃里面是一些書,以及一些父親當村會計時留下的空白票據。那些票據成了他寫寫畫畫的稿紙,而那些書則成了他最初的閱讀資料。

      后來,他從哥哥姐姐的舊書堆中得到了一本《中學古文選編》,這本書成了他讀小學之后主要的課外讀物,很多古文就是在那個時候背下來的。再后來,他從哥哥的房間里偷偷翻到了幾本《今古傳奇》,這幾本雜志成了他放牛時的主要伙伴。還有一本《寶劍金釵》,哥哥的柜子里只有一本下冊,所以,他只能在閱讀中想象上冊的故事。故事的結局是李慕白被他的叔叔江南鶴帶走了,把寶劍留給了俞秀蓮。他是非常希望李慕白和俞秀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所以,他曾想著給這本書寫一個續篇。當然,后來也不了了之,只停留在了腦海中和想象里。

      他還記得寫的第一篇小學作文,那是三年級的時候,語文老師莫清洲讓他們寫自己身邊最熟悉的事物。那時是九月份,老家房前屋后、田邊土角開滿了深紅色的野棉花。他就以《野棉花》為題寫了一篇作文,這篇文章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讓他在班上進行了朗讀。這給了他極大的激勵,隨后對寫作萌發了濃厚的興趣,自己還在課外寫了很多小作文,比如有一篇寫他們村的水庫,在這篇文章中寫了很多兒時的趣事,把水庫的美景進行了極致的描繪,老師和同學聽了他的朗讀,都對水庫產生了美好的遐想和向往。

      小學時候他和同學看了一些雜七雜八的武俠小說,差不多都是在課堂上偷偷地看,他的近視就與此有關。

      從上初中他就開始寫詩了,寫好后抄在一個筆記本上,但是那個筆記本找不到了。隨著閱讀量的擴大,他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思想的力量。上初中時,有一次他去姑父家,從有限的書中要走了一本《魯迅雜文》。他似懂非懂地讀完了,第一次感受到“投向敵人的匕首”那種犀利和暢快淋漓,第一次感受到文學、思想的批判性對于弘揚正義的強大力量。所以,從那時候起,魯迅就成了他的偶像,也開始萌生了想當作家的念頭。

      微信圖片_20230601104935 拷貝.png

      那個時候,《散文詩》十分暢銷,在他上初中的石阡縣五德鎮還買不到,只有縣城的書店或書攤才有,一旦有認識的人去縣城,他就請人家代買一本回來。斷斷續續地,他開始嘗試著寫一些短詩、散文詩。這期間,他特別感謝兩位語文老師——李文和、陳昌琳(陳昌琳教他們一年之后調入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現在是中文系的教授)。兩位老師對他的創作給予了極大的鼓勵和親切的指導,也正是這個時期他的文學夢得到了呵護,才使得他一直能夠堅持自己的夢想。雖然現在做作家已經不是自己這一時段的夢想,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對寫作最真誠的愛。

      他的父親曾是民辦教師,對他的閱讀給予了最大的支持。他還是小學三級學生的時候,父親就給他訂了《寫字》這本雜志。當他開始愛上文學、愛上寫東西的時候,父親根本沒有覺得這是個多么不好的事,當然也沒有覺得這是個多么值得夸耀的事。包括他在《銅仁日報》發表了第一首詩《撐船少年》,他給父親說了,父親也沒覺得多么驚訝。

      創作讓自己活出了最好的青春

      郭曉林對于書的渴盼,像一個經常吃不飽飯的孩子。

      高中以前,他能看到的文學作品不多,因為沒有書可以讀。小學五年級時,一個哥哥帶他去縣城,他拿著爸爸給他的50元錢,去新華書店買回來一大堆小學生寫作指導書籍,什么最佳開頭500例之類的。在他看來,這些東西不構成真正的文學元素,除了《中學古文選編》給了他寫作的啟蒙、魯迅的雜文給了他文學夢的啟蒙,看得最多的也就是語文課本了。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他是每一篇都能背誦的。進了高中以后,情況就好很多了,這一時期,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郁達夫的《春風沉醉的晚上》《沉淪》等,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等等。這些作品對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想象著魯迅先生坐在藤椅上,右手微舉著,食指和中指夾著正在燃燒的煙,煙霧裊裊上升,作家緊鎖眉頭沉思著……苦悶、求索、失望、批判、希望等等情愫纏繞著,自己似乎超越于塵世之外,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歷史與現實之中。這讓他對當一名作家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后來,讀了一些詩歌,特別是朦朧詩,體悟蘊藏于語言之中的思想和情感交融之美,他也想把自己身邊的美好表達出來,于是創作的熱情更高了,生活中的小事也成了自己感懷不已的對象,這種感覺,無論是之于生活還是之于成長,都是美好而不可錯失的。

      微信圖片_20230601104932 拷貝.jpg

      他的高中生活過得非常愜意,他慶幸自己活在那個年代。高一高二,基本上是自由地創作、參加各種文藝活動,比如和同學創編小品,自導自演,他認為這些生活經歷比多做幾套試題更有意義得多。那時,石阡縣教育局辦了一份《讀寫月報》,幾乎每期都有他的詩歌或散文作品;《石阡文學》他每期都投稿,也幾乎是每期都有他的作品發表。這兩個刊物成了他最初追求文學夢想的起始點。他是比較偏科的,不是學不懂,是沒有認真學,比如在化學課上想詩句入迷的樣子,把老師都逗笑了。后來選擇了文科,第一個月月考他就攀升到年級第一,并且保持這個記錄到高考結束,所以,他并不認為寫作影響學習。

      對于現在喜歡寫作的青少年,他的建議是,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這個愛好,不能放棄,當年學習的物理化學早都忘記了,但是自己寫下的詩句卻依然可以記得。但不建議寫長篇,可以寫寫詩歌、散文、小小說等短篇。當別人在玩游戲的時候,你就寫作,這種生活方式難道不是更健康、更有益、更美好、更符合人性的自我提升嗎?

      他感謝高中語文老師鐘昌福,是他一直鼓勵著他的創作,還在班上說,希望他高中就能出詩集,說如果出書需要錢,就給他籌錢。在那種環境下,自由而不羈的歲月因為有夢想可追、有導師引導,他覺得活出了自己最好的青春。

      自由的個性,是他喜歡詩歌的一個重要原因。盡管他的散文有一些篇章還不錯,很多在高中當教師的同學還拿他的散文作為范文去給學生朗誦,比如他QQ空間里的一篇《父親的手》,武漢的一名同學就經常讀給學生聽。但他還是喜歡詩歌創作,可能是因為詩歌創作比較符合他的個性。

      他時常想起一截青青的麥苗……他的散文詩《高原的麥子》曾發表在《散文詩》上,他這篇作品表達了對家鄉真誠的熱愛。家鄉其實沒有太多種植麥子的歷史,但是麥子給了他童年很美的記憶。一個事情是用麥子的稈做口哨,他不會做,是別人拔了一截青青的麥苗,給他做了一個。后來父親告訴他,不要拔麥子來做口哨,那樣會毀掉一棵麥子。另一個事情是叔叔家炒了麥子,準備磨面,嬸嬸抓了一把炒熟的麥子給他吃,記憶中麥子很好吃。后來,他看到麥田里青青的麥苗,就特別地想起這些往事,想起童年家鄉的味道,他在大學一年級的寫作課上,交了這篇作品,老師給了很高的評價。至今保存著老師的評語稿,有時候自己會悄悄拿出來再讀一遍,老師的音容笑貌就從她娟秀中透著大氣的紅筆批語中躍然而出。這篇作品,不僅是自己覺得寫得比較成熟的東西,而且還有老師的鼓勵、指導和鞭策,記錄了他的青春。

      寫作是心靈的一塊秘密花園

      郭曉林現在已相對遠離了當初的夢想。

      他的本科是文學專業,碩士轉向了哲學,并繼續在哲學領域讀了博士?,F在從事著高校教師日常的讀書、寫作、教書等工作。每天差不多除了工作,就是做點家務,陪伴一下孩子。他說:無論青春年少時對未來生活有多少規劃,最終都會因為工作和生活把自己陷落在時光之中,我們發現人們都習慣于某種生活方式,習慣是我們向某些方面妥協最好的借口。

      微信圖片_20230601104928 拷貝.jpg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哲學與文學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斗爭。他的理解是哲學和文學是親密的,卡爾維諾所言的斗爭,也是一種親密性。拋開文學史、哲學史對兩者關系的多重考察不談,只說哲學和文學的價值旨趣,兩者就是殊途同歸。文學雖然并不去探究真理,但是它捍衛真理!文學也要有批判性,對人性的反思、對社會現象的反思、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對未來的想象,不一而足,都建立在一種反思性之上。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是可以當作哲學作品來讀的,因為文學作品華麗的語言、精巧的結構、動人的情感、曲折的敘事,都是為了揭示作家想要捍衛的某種價值和真理?;蛘哒f,引導讀者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和真理,才值得用生命和愛去捍衛。

      他最喜歡的是“老師”這個稱呼。努力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就是為了當老師;努力工作爭取早日當上教授,也是為了能更好地當老師;至于作家,他覺得還需努力。博士,要有文憑才能名正言順;教授,是要經過同行對其學術成果、教學成果、師德師風等通過嚴格的程序進行公正的評價,要體現實至名歸;作家,一定是要有好作品才行的。什么是好作品,實際上這個需要讀者來評價。他說自己還是一個文學愛好者,還是一個長不大的文學少年。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他認為,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有思想的,思想性是好作品的第一標準。但是文學作品不是學術寫作,它的思想隱藏在語言、情節、情感、風物等文學的敘寫要素之中,所以,孔子的“文質”之辯,就是提醒我們一定要超越“文”的形式等外在之美,深入到“質”的內在之美。所以,他認為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文質彬彬”的,內容、形式與思想是完美結合的。有些作品似乎很吸引讀者,但是格調不高,包括現在很多網絡小說,雖然看起來很多人在看,但實際上都是以低俗吸引無聊的、低俗的讀者群,高級的閱讀,是不會選擇這樣的作品的。經典文學作品給我們樹立了好作品的典范。

      寫作為他的心靈保留了一塊秘密花園。他把情感、思考和各種情緒隱藏在文字中,文字構成了記錄自我的密碼,創作帶給了他豐盈的內心世界。他說“文學創作改變了我的命運”也不為過。從小生活在偏僻的農村,讀書走出大山不是因為自己有多么出類拔萃的智力,而是有一種信念在支撐著自己一步步前行。在這個過程中,寫作是他唯一可以用來安身立命的方式。本科畢業的時候也找過工作,因為寫作不錯,幾乎每次什么類型的面試都是順利通過。后來他直接上了研究生,寫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主要是在學術寫作方面),后來考博的過程也印證了,專業考試都是高分就得益于自己的寫作能力?,F在,他也依靠寫作立足,學術寫作也是一種寫作,只不過這種寫作方式不是文學創作,而是理性地分析、論證。但本質都是寫作。

      他有一個親戚,曾經在報紙上發表過很多文章,讀大學后留在貴陽工作,有一年春節見到他,問他是不是也寫詩?對方說,吃飯都困難,還寫什么詩?但他不以為然,覺得寫詩與吃飯沒有關系。

      火爆歌曲《少年》唱道:“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彼惨粯?,還是沒有褪去自己文學愛好的“衣衫”。每年都訂閱《小說選刊》等,出差在飛機上、在火車上,在工作生活間隙,他把碎片化的時間都用來閱讀文學作品,一方面是因為生活需要調節,另一方面還是因為愛好。他至今不會玩電子游戲,因為他更喜歡沉浸在閱讀之中,也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嘗試創作小說。

      故鄉是每個人的隱形標簽

      郭曉林的家鄉在石阡縣青陽鄉龍金村小龍金村民組,那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小山寨。這些年他貼著龍金、青陽、石阡、貴州這些隱形標簽走南闖北。

      微信圖片_20230601104834 拷貝.jpg

      石阡縣青陽鄉龍金村小龍金村民組一角

      他詩歌中比較傾向于代表自己家鄉的是“高原”這個意象,基本都在這個意象上用情表達自己對家鄉所有的愛。

      最近,他看到一些網絡售書平臺的統計數據,嚴肅文學有回暖的跡象,他認為這給我們一個基本的信號,那就是我們的石阡作家們應該堅持自己的夢想!不過作家首先要安身立命。只有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才能為我們的創作提供堅實的基礎。其次,我們應該堅持文學創作的嚴肅性。不要輕易跟隨一些不好的潮流,比如現在網絡上很多文學作品,簡直不忍卒讀。對于青年作者,他建議還是要以文學創作為副業,然后才是以創作優秀的作品為志業。同時,我們不要把文學創作當成自己成名成家的夢想來追求,只當作自己心性發展的需要來追求。一旦陷入名利之中,文學也就失去了她應有的神圣性了。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也是每個人的標簽。他認為,你的成就會給自己的家鄉增加光彩,從而讓大家覺得這個地方的人很不一般。作為石阡作家,盡量讓自己的文學作品具有個人的色彩,這種色彩就包括地方性,但這個也要建立在文學作品取得更好成績的基礎上。如果有機會參與創作一些本地的紀錄片、紀實文學、影視文學之類的,那對于講好石阡故事,則有了更加直接的宣傳和推介作用。很多年前就開始興起的,每個地方都有一首歌,有的還有很多首,這個歌曲的傳唱就是一種宣傳。比如著名作家歐陽黔森創作的一些影視劇,《偉大的轉折》《花繁葉茂》等,也是對這些地方的宣傳。他希望石阡作家能夠寫一些家鄉的影視劇?,F在短劇流行,我們可以嘗試去做一些,等等。他希望石阡的作家們多出精品,多角度宣傳美麗的家鄉。

      因為,文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可能。

      編輯:向娟


      久久精品视频免费看_精品无码免费成a人片_久久久国产三级片_97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无码精品_亚洲av超清无码不卡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