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貴州省石阡縣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孕育了一輩輩作家詩人。近年來,一批石阡籍作家和石阡本土作家的作品走出山外、面向全國,不斷從高原向高峰攀登。為了記錄當代石阡作家創作歷程、展示石阡作家創作成果,更好地謳歌新時代、續寫新華章,特開設“石阡作家訪談”專欄。
訪談記者:馬曉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石阡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
作家簡介
楊芳,貴州石阡人,侗族,出生于1972年。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先后在《中國作家》《南風》《貴州作家》《貴州日報》等刊物發表作品。多篇作品曾獲征文一二三等獎。曾任石阡縣文聯主席。
作家夢早于情竇初開的夢
對于文字的熱愛,幻想將來成為一名作家,是楊芳很早很早的想法,遠早于情竇初開的夢。
她在上小學與初中時,最喜歡的是作文課。到了高中,則越發不可收拾。那些年,梁興和、聶潔與她,因作文常被老師當作班里的范文來展示而并稱“三劍客”。
語文課被她狂熱地喜愛著,而政治、地理那些課,則往往被《紅樓夢》《水滸》以及“金庸”、“席慕蓉”,還有一大摞的“瓊瑤”所替代,它們成為她課桌上用以掩護的“道具”。她清楚記得兩次偷看課外書發生的尷尬事:一次是歷史課看武俠小說被班主任老師在窗外偵破,另一次是地理晚自習看“瓊瑤”被家長抓個現行。兩次的結果均為沒收“作案工具”,外加懷柔開導與鐵血懲戒。只是,仍未曾撼動她那關于文字的夢。
曾經,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對她影響較大。平時更關注身邊的作家作品,曾經好多年,她對《銅仁日報》“梵凈山周末”格外喜愛和關注,每期報紙送到單位,她總會是第一個從眾多的報紙中挑出,待空閑的時候慢慢閱讀。對于特別喜愛的,則將它們剪下來貼在筆記本上,她的本子當時貼滿了劉照進、末未、龍鳳碧、冰皚、陳丹玲等人的詩歌和散文。石阡縣文聯主辦的《石阡文藝》、銅仁市文聯主辦的《梵凈山》,也是她一直閱讀的,她目睹著這兩本內刊源源不斷地發現、培養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藝人才。
有一年,《銅仁日報》舉辦關于寫殘疾人方面的征文,她將一篇精心構思并認真謄寫的文章裝進了牛皮紙信封,第一次投向了外面的世界,就在漫長的等待中煎熬著。直到有一天,一個陌生的聲音從電話中傳來,說他是《銅仁日報》社編輯,通知她文章被采用,稿費隨后寄到。當時她頓覺心臟狂跳,接著狂喜,編輯的聲音如同天籟之音。多年以后,走上文字工作崗位,在一次約稿中,收到《銅仁日報》社黃方能的《石阡,一些零星的記憶》一文,看到文中提及到她,方才恍然知曉。原來,當年的天籟之音來自黃方能。
開始寫東西的時候采取的是“地下”模式,因為她擔心寫的文字不受歡迎不被采用被人笑話。后來,寫的文字經常發表,親朋好友包括領導也很支持,寫作就變得大大方方了。
一杯清茶,幾本閑書。沒有靈感的時候,去書中充充電,找找靈感。至于寫作,在某些年月幾乎都是夜靜人深時,她才攤開紙筆,每晚寫上幾小時,自得其樂。
最愉悅的是文聯的八年時光
楊芳說很多時候自己像一個陀螺,忙得團團轉。一直以來,她把工作列入第一位,而寫作,不過是愛好,退讓是必然的。2011年,源于文字,在石阡縣文聯女掌門譚曉紅調市文聯后,她從縣編辦調縣文聯工作。半年后,成為文聯又一任女掌門。從一名文字愛好者到一名文藝工作者,專門從事文學創作的時間反而少了下來??粗械娜嗽阶咴竭h,自己卻暫停著,內心有時很慚愧。
從2011年到2019年,她在縣文聯擔任了8年主席。有人說,如果你從事的職業恰好是你喜歡的職業,那么你便是幸運的、幸福的。在文聯的8年時光,她覺得自己就是幸運的、幸福的,累并快樂著。
她初到文聯,單位全部人馬就是3位女生,那真是“三個女人一臺戲”,刊物搬運之類的重活女人干不了,那就“拉夫”,拉著自己的老公干搬運,有次被領導撞上了,責怪了幾句,后來還由此增加了辦刊經費和協會工作經費,真讓人暖心。
彼時,石阡的女性作者創作勢頭比較好,時任《黔東作家》主編的采薇,寫下了《石阡散文的三乘油壁香車》,“三乘油壁香車”即楊芳、聶潔、楊玉梅。采薇的評論文章,給了石阡女作者們極大的鼓勵,也讓更多人進一步了解了石阡文學創作。
8年文聯主席,她覺得聊以自慰的是在鼓勵和培養文藝人才方面盡力去做了一些事,取得了一些成果。通過邀請各協會國家級、省市級老師和各大刊物編輯來石阡采風指導、辦各類培訓,舉辦各類文藝活動,或搭建平臺輸送各類文藝人才走出去。作協、書協、美協、音協、舞協、攝協、詩詞楹聯學會隊伍不斷壯大,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很多人逐漸成長為石阡文化藝術界的中流砥柱……
作為文聯主席,她差不多與文學是朝夕相處的。8年來,她編輯、出版的書壘起來能裝好幾間屋。常規的是編輯文學雙月刊《石阡文藝》,同時聯合縣作家協會、縣茶葉局編輯出版了20多期《石阡苔茶》雙月刊,出版了《睜大眼睛看石阡》《情姐下河洗衣裳》《石阡苔茶文集》《本莊的表達》《石阡楹聯集》《石阡文藝100期精選集》(詩歌、小說、散文卷)等,為記錄和傳承石阡一個時期的文學藝術留下了印跡。
在石阡城區,特別是外地人圍著一座座亭臺樓閣上的楹聯拍照,或欣賞它們的時候,她的心里很喜悅。那是縣文聯一幫人和楊秀忠、徐大倫、熊志揚、宋德芳等老文藝工作者共同努力,歷經5個多月時間辦成的事。從面向全國征集楹聯內容,到邀請全國和省市縣書法家書寫,再到每一處上界測量確認,最后完成制作安裝。爬五峰山、走縣城每一處亭臺樓閣,為每一幅楹聯內容的確定熬紅過眼睛,也為每一幅楹聯適合放在哪里爭得過面紅耳赤。這些楹聯,提升了石阡的文化內涵,豐富了城區的文化氣息。
文字改變人生,這句話用在她的身上再恰當不過。多年前,因為工作環境和生活的壓抑,她在苦悶中選擇拾起自己學生時的夢——爬格子。然后鼓足勇氣將第一篇處女作送到當時的《石阡文學》主編譚曉紅處,記得拿到樣刊,看到自己的文字和名字時,那種無法描述的狂喜歷歷如昨。稍后,鼓起勇氣把自己感覺良好的稿子投到了外面的報刊,《銅仁日報》“梵凈山周末”編輯羅漠對稿件的用心用情一直激勵著她在文聯工作的日子里去努力地經營《石阡文藝》。再后來,她的稿件登上了《梵凈山》《貴州作家》《南風》《中國作家》等,在創作的快樂與收獲的喜悅中,那些曾如泰山壓頂般的煩惱與失落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8年多的文藝工作者身份,是她工作經歷中最愉悅的歷程。
希望石阡冒出一批優秀作家
楊芳出生在石阡縣湯山街道,從小被溫泉水和龍川河水滋潤著,而她的文字也是石阡的水滋潤出來的,至今仍然陶醉在作家夢里。
石阡溫泉舊貌
她曾創作過系列散文,寫到過萬壽宮、府文廟、樓上古寨等,當時就想以一篇篇游紀散文來呈現石阡元素,也嘗試過以《嗩吶聲聲》這種民俗散文來展示石阡民俗元素。
著名作家安元奎這樣評價她:“楊芳的散文語言樸素,豪邁中透著溫婉。喜悅或憂傷的嗩吶,大關的酒香,彩虹橋的美麗,構成了時代生活的交響?!?/p>
她見證著一批石阡作家的豐收:從本土作家中國作協會員零的突破,到石阡作家頻頻在各大權威刊物發表作品,到獲得各種高規格專業獎項;從老作者不斷成熟,一路高歌猛進,到90后00后新生作家高起點橫空出世……她這個“老作者”默默地為他們鼓掌。
曾有一篇題為《在寧波,當一位作家很幸?!返男侣剤蟮雷屗l思考,消息內容為:寧波出臺作家扶持政策,加入中國作協獎5萬;加入省作協獎2萬等。她認為作家也好、文學愛好者也罷,如果喜歡上了文字,就要耐得住寂寞,這氣象萬千的寂寞,是一份美麗也是一份神圣。而文字以外的,可遇不可求。重要的是我們的作家要拿得出創作的硬貨。
如何推動石阡文學創作事業更上一層樓。她覺得在將骨干作家推送高端平臺培養,將優秀作品推薦高端刊物發表和組織作家走進人民群眾中去采風創作方面再發力。同時,探索一些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
她認為作為石阡作家,我們要用腳步丈量石阡大地,用筆書寫石阡故事,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培根鑄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石阡會冒出一大批優秀作家。
編輯: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