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貴州省石阡縣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孕育了一輩輩作家詩人。近年來,一批石阡籍作家和石阡本土作家的作品走出山外、面向全國,不斷從高原向高峰攀登。為了記錄當代石阡作家創作歷程、展示石阡作家創作成果,更好地謳歌新時代、續寫新華章,特開設“石阡作家訪談”專欄。
羅中璽,1965年11月出生于貴州石阡,侗族,三級教授,全國優秀教師。有作品在《民族文學》《文藝報》等發表并入選全國多種選本。著有詩集《中璽抒情詩選》《月亮與孤獨》、散文詩集《回到故鄉》、長篇文化散文《烏江鹽殤》、長篇電視散文《多彩貴州江河行》以及學術專著《中國性習俗倫理透視》《烏江流域歷史文化研究》《貴州近現代民族文化思想研究》等。微電影(編?。稜恐职秩ド蠈W》《背來的學?!吩谌珖咝4髮W生微電影展演活動中分獲特等獎、優秀獎。
羅中璽的學生時代,武俠、言情、玄幻等小說盛行,市場上的書店、書攤、郵局等銷售的書籍報刊,絕大部分就是這一類的。那時,他特別喜愛看金庸、古龍等的武俠小說,往往通宵達旦。
隨著武俠小說的衰退,他便開始轉向一些文學經典的閱讀。讀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高爾基的作品充滿向上的力量,這對于他人生的發展和價值追求起到了很大的影響。讀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在他寫文章時從中得到理性思維、情感表達和深度敘事的技巧。國內的作家,他比較喜歡路遙。在詩歌方面,他比較喜歡席慕蓉。同時讀卡夫卡、讀巴爾扎克等都受益匪淺。
少時,他曾經想當一名書畫家,這主要是受其父影響。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他的父親畢業于貴州交通學校公路橋梁設計專業,書畫功底較深厚。從小在父親的身邊長大,耳濡目染,愛上了書畫。銅仁師專三年時間,他常常利用自己的書畫愛好服務于班級宣傳工作,在墻報全校性的擂臺賽中,幾乎囊括了歷次頭獎。當時,學校有個“晨光”文學社團,雖然他不是其中社員,但社團剛剛成立之初,常被社團的發起人叫去幫忙刻寫蠟紙、插圖等,直至后來的鉛字打印方罷。在此期間,他接觸了一大幫愛好文學的校友,他們中,有些人成了后來影響一方的作家,如喻子涵、安元奎、侯長林、馬軾懷等。
青年時的羅中璽
1986年,他從銅仁師專畢業,被分配到石阡的一所鄉村中學任教。家離學校有20多公里,只好在學校住了下來。每到晚上,為了打發孤獨的時光,他開始讀小說,讀歷史、哲學、地理等書籍。在閱讀中不僅擴大了眼界,也萌生出了文學創作的想法。
最初寫小說,他認為小說是一種能夠表達內心情感,記錄生活點滴的最直觀的藝術表達形式。那個時候,他寫了很多,寫周圍的人和事。每到周末,就夾著單車,到縣城的郵電局,滿懷希望的向各家文學刊物投稿,但收獲的總是失落。幾年下來,一封封退稿信摞在床頭,足有半尺多高。但他并不氣餒,尋思著文學創作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有一天半夜,一陣大風夾著大雨把他的門沖開,陰森森的……那一夜,他失眠了,百感交集,生出很多句子。第二天大早,便記錄了下來:“夜伸出長長的舌頭,舔我的眼睛,淚水四濺,月光如水,千百次感受我那流淚的心情。椅凳支起孤獨的棱角,恍然的我獨品幽然孤處,不要用顫抖的聲音走進我的過去,讀我的笑容,而今我雄性有太陽,被巫山云雨糾集,愛情死了,誰肯出來,讀我今日的傷痛?”這就是他創作的第一首詩。自此之后,詩的涌動如江河決堤,一下子創作了80余首。
在鄉村中學任教期間,他辦起了取名為《校園》的刊物,自己刻寫、油印、裝訂,然后散發給各班級中??锍说菍W生的習作外,也發自己的一些詩文,試圖通過這樣的形式,把自己的作品推給學生繼而推薦給廣大的讀者,讓他們閱讀之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文學的魅力。
到了1994年,他把詩稿定名為《月亮與孤獨》,請石阡中學的教師鄧應發指導。鄧應發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建議出版,并為之寫序。由于經費的困難,這部詩集最終沒有出版。后來,鄧應發把他的詩稿推薦至由中國作家協會在京舉辦的“第二屆社會轉型與文學發展研討會”上進行交流,他的書稿獲得了詩歌二等獎,并被推薦到北京師大中文系作家班學習,從此改寫了人生。時隔多年,他除了要感謝恩師鄧應發之外,還要感謝孤獨。
他深深地感受到,文學可以幫助自己走出孤獨,找到孤獨的樂趣。文學是對孤獨的反思,它提供了一個接納人類情感的框架,可以讓自己從作品中發現慰藉和支持。這種接納和支持可以讓自己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歸屬感。
1995年3月,他在《新作家》(《中國作家》主辦)發表了《路》,這是他在正式刊物上發表的第一組詩歌處女作。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并且收到了第一筆稿費,內心竊喜不已。走在鄉村的路上,他的腳步輕盈而悠然,心中滿滿的都是幸福和滿足。甚至認為,這是人生中取得的一次巨大成功。
創作是一件耗費精力的事情,他認為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它。他向來獨來獨往,其作品除了表現歷史文化民族地理風情類型的散文之外,大多以情詩的形式去表現自我。他的詩歌創作,大多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躲躲藏藏的寫,很少投稿紙刊,即使要在網絡平臺上刷“存在”感,也盡量的避開家人以及熟人的耳目。
后來,他陸陸續續的發表了一些作品,出版了幾部書,但不知不覺中,年紀已大了,曾經想加入作協的念想慢慢淡了下來。成為“一個沒有作家名份和頭銜的文學愛好者”。
1996年,經朋友推薦和介紹,羅中璽到銅仁民族師范求職。當時學校校長田碧濤僅說了一句“我看了你的材料,你適合在師范任教?!钡诙?,就通知教務處,安排他的課程。
在師范上課之余,他指導學生寢室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建設,擔任學生文學社團以及銅仁校園文學聯盟的指導教師,負責《銅仁民師報》和《清水》《銅巖文學》的編輯,扶植了大量的文學新人。幾年下來,輔導的學生作品在《中國校園文學》《詩刊》等報刊上發表或在各級比賽中獲獎,指導學生出版了6部個人文學專集。這些學生畢業后,有的成了單位的優秀寫手,有的成了市、省、國家級作協會員。
2000年7月,他被當選為全國青聯委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08年,銅仁民族師范與銅仁師專合并升格為銅仁學院后,他先后主持了貴州省教育廳重點人文社科項目、貴州省優秀科技人才省長基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獨立或與人合作出版了《烏江鹽殤》《中國性習俗倫理透視》《烏江流域歷史文化研究》《貴州近現代民族文化思想研究》《多彩貴州江河行》等著作。先后榮獲銅仁首批、第二批市管專家,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他的《烏江鹽殤》《中國性習俗倫理透視》《中璽抒情詩選》體現了散文、學術、詩歌三種不同的寫作方式。無論是寫詩歌散文,還是搞學術創作,他坦誠地說:除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之外,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讓自己有一個更好的人生前景。因此,他總是在別人偷閑的時間,去從事不同的文體創作,以應對生活工作的需要。
在文學創作中,他更喜歡散文。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散文更具自由度,沒有特定的束縛和規范,可以更自由地表達人生哲理、情感和思想。在散文的寫作中,可以隨意揮灑想象力和創造力,探索自己的寫作方式和風格,并享受寫作的樂趣。
《烏江鹽殤》是他較為滿意的作品,此書于2008年由貴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為了深情地展示烏江沿岸眾多集鎮和鹽路商旅的興衰,以及歷代特別是清末民國初期無數鹽商那慷慨悲涼的營商人生,曲折哀怨的情感歷程,再現他們為開拓黔地而頑強奮斗的人生足跡,在時任銅仁民族師范校長田永國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從河閃渡到洪渡,經黔地過渝境,做了大量的田野作業。一路走來,他與河流對視,讓心靈聚焦,撿拾著落滿巴鹽歷史塵埃的記憶!在那折戟沉沙的遺址里,他知道了“萬壽宮”“禹王宮”“坎離宮”“王爺廟”和大量陌生的廟宇、鹽號。從民間的走訪中,弄清了歪屁股船、麻雀尾船等大小木船的構造與祭祀,感受了船工、纖夫、背老二以及鹽商們酸甜苦辣的生活和他們充滿傳奇、險惡與滄桑的人生。于他的文學人生來說,有一定的紀念意義。因為《烏江鹽殤》,2011年他應邀為貴州電視臺、貴州教育出版社聯合推出的《多彩貴州江河行》一書進行文字的全面撰稿,獲得了2萬多元的稿費。
2012年,他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聘為碩士生導師。2014年,作為高層次特殊人才,他被引進到貴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任教。每周,他的課通常有20節左右,加上科研任務、鄉村服務等,時間顯得非常的緊。他常常像擠牙膏似的擠出時間,利用夜深人靜或周末的時間進行文學以及書畫創作。他覺得創作不僅能夠減輕精神上的困擾和壓力,也可以激發創造力。近幾年來,他除了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一些有關教育教學的科研論文之外,很少在紙刊上發表文學作品,多數像寫日記一樣在自媒體平臺上積累和貯存。
他的書畫作品給人一種氣象萬千的感覺。因為文學素養在他的書畫創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幫助他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有效地傳達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他一直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一名成功的作家,必須有非常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極富想象力的頭腦。無論是對于詩人、作家還是平常的讀書人來說,文學創作都是一種重要的庇佑和提升人生的方式。
兩年后,他將退休。他已規劃好了退休生活:到處走走,去祖國各地,到世界的某一地方,體驗不同的生活,搜集各種素材,繼續文學創作;準備寫一部反映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出版幾本詩集。除此之外,繼續堅持書畫創作。
羅中璽的老家在石阡縣龍井鄉一個極為高寒而又偏僻的深山地區,村莊的地名叫貓寨。村里曾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一天有三季,季季有霧氣;六月穿棉衣,火坑燒洋芋;洋芋顆顆沒米煮,有女不嫁貓寨漢?!?/span>
石阡縣龍井鄉貓寨村一角
他一直覺得石阡是一個值得書寫的地方。這里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歷史文化遺存、壯麗的自然美景、多元文化交相輝映,這一切都為他文學創作的生長提供豐厚和肥沃的土壤。
近年來,石阡的面貌在他的眼里變化得很快。比如他的老家貓寨村,原來是一個貧困山區,前些年,成立了農林專業合作社,辦了一個茶油加工廠,那是全村人的“央企”,增加了鄉親們的收入。滿山遍野的油茶花,激起了他創作的欲望,他與音樂界的朋友合作寫了《春暖花開》《土家栽秧歌》《圓圓的李子你來采》等歌頌家鄉的歌曲。其中《土家栽秧歌》由著名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在中央電視臺展播,并被《民歌中國》欄目永久性收藏。
他的《烏江鹽殤》一書,有兩篇是寫石阡的,一篇是《古老的渡口》,內容寫走進河閃渡、“萬古桃源”和最后的碼頭;一篇是《夜郎古都》,內容有夜郎古都與夜郎縣名之爭、古龍川鹽道、城南溫泉、龍底壩傳奇和石阡茶葉等。這兩篇文章,展示和再現了石阡碼頭文化、洗浴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鹽路商旅和石阡先人的滄桑沉浮。
石阡籍在外的作家,他熟知的有曾在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工作的羅孝廉(很多人對他可能了解不多)。羅孝廉與他是同村,原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197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為全國高考恢復之后的首屆研究生,作為當時貴州僅2名被錄取的考生,在石阡乃至全省,羅孝廉都引起了一場不小的轟動。研究生畢業后,由于對文學的愛好,他放棄了在北京高校任教的機會,去了與文學有著密切聯系的出版社工作。羅孝廉(筆名孝廉)陸陸續續的出版了《洪武皇帝》《魏征秘史》《紅十字架》《蝸牛行動》《外交官的異國情緣》等數十余部歷史長篇小說。除羅孝廉之外,在外工作的作家熟知的還有龍潛、林盛青等人。近幾年來,石阡文學創作異軍突起,涌現出了大批優秀本土作家,讓他可喜可賀。
他說,不容置疑的是,石阡文學創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但是相信許多人都有感覺到,離我們心目中的“更上一層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推動石阡文學創作更上一層樓,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努力。我們可以通過舉辦相關的文學講座、寫作工作坊等活動來提高大家的創作意識和素養。我們要讓更多的人拓寬文學視野,了解更廣泛的文化,多讀多看多思考。我們也可以通過適時的組織文學采風活動,讓創作者走進社區、走進鄉村,真正接受石阡地域家鄉文化的熏陶與磨練。我們可以將攝影、音樂、影像等藝術形式與文學形式相結合,打造更加豐富、立體化的家鄉文學。繼續辦好《石阡文藝》紙刊,立足本土,輻射全國。搭建文學網絡媒體,多方位協力,為石阡文學創作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羅中璽說,講好石阡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們在講述的技巧和方法上多下些功夫。讓石阡獨特的風景和溫馨的故事,從一些瑣碎的細節出發,使更多人更加貼近和感受到來自石阡的溫暖和魅力。

編輯:向娟